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理論專題研究
TOPICAL STUDY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 
開課學期
96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林 端 
課號
Soc8004 
課程識別碼
325 D05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110 
備註
限博士班
總人數上限:7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61socialtheor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學期博士班的「社會學理論專題研究」我們將討論下列主題: I 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狀況;II 結構化理論; III. 溝通行動理論; IV. 實作理論轉向; V. 結語: 對學科的反省等。 我們將逐週閱讀原典,師生共同討論,以加強同學的理論思辯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透過整學期密集的討論,確保社會所博士班學生的理論深度與廣度。 
課程要求
課程中以討論為重,每位課程參與者務必須(1)選擇一週以上的主題,負責上課報告(需準備書面報告大綱),並作上課記錄(一千字以內,下一堂課9:00上課前發給大家);(2)隨課程每週指定閱讀文章,提出問題(提問可透過台大教學網提出,另詳)並參與討論;(3)期末交一份書面報告(一萬字以上)。總成績比例為: (1)佔30%,(2)佔20%,(3)佔50%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下課後或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參考教科書:
Alexander, J (1987) Twenty lectures: 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. New
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 (中譯本:北京,華夏出版)
由Parsons與其相關批評者所構成的社會學理論發展史,特別關注二戰後的美國學術脈
絡,而以Alexander本人的文化社會學做結。
Craib, Ian (1992) Modern social theory: from Parsons to Habermas. New York:
Harvester Wheatsheaf. 2nd ed. (中譯本:廖立文譯,台北市:桂冠)
兼顧社會學理論發展的結構功能論與結構主義兩個主軸,並以文化馬克思主義至Habermas
做結,特別著重戰後英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脈絡。
Scott, John (1995) Sociological theory: contemporary debates. Aldershot,
England; Brookfield, Vt., USA: E. Elgar.
介紹了由Parsons引發的幾種理論問題,以及後續各家當代社會學理論對他的修正,以
Giddens與Habermas做為綜合性的結束,兼顧了美國與英國社會學的發展史。
Layder, Derek (2006) Understanding social theory. London; Thousand Oaks, SAGE,
2nd ed
以二元架構(微觀鉅觀)為主軸,簡略地重述古典幾大家的偏頗、當代社會學各流派的不
足,並以Archer、Mouzelis與自己的立論為結束。
Barnes, Barry (1995) The elements of social theory. Princeton : Princeton
University Press.
不以學者或學派為主,而以效用主義、功能主義、互動主義為當代社會理論的三要素,並試
圖透過知識社會學來尋找當代社會學理論的二元爭論之出路。
Mouzelis, Nicos (1991) Back to sociological theory: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
orders. Houndmills, Basingstoke, Hampshire: Macmillan.
以當代社會學理論發展史的角度,重新介紹由Parsons到Giddens所引發的兩個爭議(結構
行動、微觀鉅觀),並提出自己的初步解答。
Baert, Patrick (1998)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. Cambridge, U.K.:
Polity Press. (中譯本:瞿鐵鵬,上海,上海譯文出版)
以Durkheim開啟的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為主軸,透過詮釋社會學為中介把當代社會學理論定
位在Giddens與Habermas的綜合論之上,並且依此將Foucault與理性選擇理論視為對社會學
理論的兩大外部衝擊,本書在結論在後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上課報告與記錄 
30% 
 
2. 
每週提問與討論 
20% 
 
3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9/18  課程介紹與分工 
第2週
9/25  中秋節放假 
第3週
10/02  當代社會理論(宜杰、德林) 
第4週
10/09  社會學理論的回應(傳凱、聖屏) 
第5週
10/16  結構能動爭議的浮現(貞誼、德林)
 
第6週
10/23  結構化理論 1(信彬、育誠) 
第7週
10/30  結構化理論 2(貞誼、傳凱) 
第8週
11/06  結構化理論及相關討論(德林、宜杰) 
第9週
11/13  期中考週 
第10週
11/20  溝通行動理論的開展(信彬、育誠) 
第11週
11/27  溝通行動理論的修正(宜杰、聖屏) 
第12週
12/04  溝通行動理論其相關討論(貞誼、聖屏) 
第13週
12/11  日常生活實作理路:Bourdieu的引介(傳凱、育誠) 
第14週
12/18  Bourdieu理論的開展與修整 1(信彬、貞誼) 
第15週
12/25  Bourdieu理論的開展與修整 2(德林、傳凱) 
第16週
1/01  元旦放假 
第17週
1/08  Elias的重新發現(信彬、育誠) 
第18週
01/15  與當代理論對話的本土嘗試(宜杰、聖屏)